從生態文明出發實現建筑節能
在3月27日舉行的第十屆清華大學建筑節能學術周建筑節能公開論壇上,與會人士就公共建筑節能問題展開了探討。本次學術周上還發布了《2014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
建筑節能
江億在論壇上做關于公共建筑節能新思考的演講時指出,回顧十年來建筑節能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建筑節能的各項標準得到全面落實,北方供熱能耗強度降低30%,建筑節能工作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但是怎樣進一步真正實現節能減排仍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建立建筑相關標準體系
何為建筑節能的最終目的?江億認為,雖然建筑節能一直被提倡,但是近十年來,一大批節能示范建筑的實際運行能耗都高于同功能一般建筑。數據顯示,美國獲得LEED認證的綠色建筑中,70%實際運行能耗高于同功能一般建筑;歐美近20年來采用高效節能技術新建的商業建筑,大部分建筑實際能耗反而高于以前的同功能建筑。使用模式、運行方式、服務水平的不同,造成能耗的不同。
如何提高建筑能效,需要建立建筑的相關標準體系。其中包括安全保障標準,如保證結構安全、保證防火和疏散安全;還有關于服務水平的標準,如室內溫度、濕度,新風量和室內照度都要達到綠色建筑的標準;再有就是關于保濕、系統效率等技術性標準。以制定室內溫度為例,根據室內人員安全保障所要求的室內溫度,其范圍是12℃—31℃,建筑的室內溫度一般保持在22℃—23℃比較適宜,這也引發了大量關于將室內溫度制定在多少度是“最適合”的標準的討論;而所有關于建筑能效提高的創新技術的研發也都將以這一標準的為前提。因此,只有建立建筑相關的標準體系,才能控制建筑能耗的逐步上升。
確定用能上限 提高服務水平
“生態文明發展模式就是要在給定的對自然資源與環境影響上限的約束下實現人類的發展。而公共建筑節能同樣應該實行總量控制;先確定用能總量的上限,以這一上限為標準,通過創新的技術,精細的實施,卓越的管理,實現在不超過用能總量上限的前提下,提高公共建筑的服務水平。”江億說,“因此,如何確定建筑的用能上限就成為了核心問題。”
江億表示,確定我國未來的總的用能上限需要根據各用能領域對能源的要求量,統計得到建筑可以使用的上限,進而得出公共建筑的用能上限。以下是三種可能確定我國未來用能總量的方法:
一是根據我國的資源狀況和可能實現的能源進口狀況估算,我國今后20—30年間可能獲得的能源總量。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有把握供應的能源總量約為40億噸標準煤;二是根據IPCC關于控制全球氣候變化的要求,2020—2025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將達到400億噸的峰值,按照我國人口占全球20%的比例來均分排放權,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不應超過80億噸。這樣,我國的化石能源年燃燒量上限為31億噸標準煤,如果我國屆時的非化石能源量達到30%,據此折算,則年能源消費量上限也將是40億—50億噸標準煤;三是全球未來能源消費總量將在200億—230億噸標準煤,這樣我國可以分攤的用能總量也恰好在40億—50億噸標準煤之間。
綜合平衡工業、交通的用能需求和發展,我國未來建筑用能上限是每年10億噸標準煤。那么怎樣在不超過用能上限的條件下提供最佳服務?江億的回答是:“公共建筑的節能是與自然相通還是與自然隔絕,是集中統一還是分散調節用能,甚至包括依靠哪種通風方式維持室內空氣質量,使用者是自主調節還是被動接受室內環境,這些都是我們在提供最佳服務時需考慮的問題。未來,在確定用能上限的基礎上,提高公共建筑的服務水平將是建筑節能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
采用合理方式營造室內環境
在建筑設備服務系統上是采用集中方式還是分散方式,也是近年來業界一直在討論的話題。在江億看來,集中還是分散的爭論實際反映的是如何讓建筑設備服務系統采取合理的方式營造室內環境;同時,從生態文明的發展模式出發,也是如何營造人類居住、生活和工作空間的問題。
對此,江億認為,從維護成本和管理運行調節的角度看,采用分散方式是建筑服務系統未來的發展趨勢。如辦公樓多采用集中方式,僅一個人需要空調時,全樓全開。這樣做的結果導致過量供應,技術上容易實現,但能源消耗卻大幅度增加。目前國內大型建筑中很少能找到運行調節非常出色的大型集中式空調系統,相比而言,分散方式的運行調節就簡單得多。
江億表示,對發展綠色建筑的目的、方式,對實現建筑節能的途徑、做法等方面的爭論實質上都可以從生態文明上找到答案。所以,從實踐上真正把生態文明融入到建筑節能的各項具體工作中,才可能真正從“形式”到“實質”,從根本上實踐好建筑節能工作。